2020年,车险大不易。
接连遭遇疫情下的停工停产、新车销量持续下滑、车险综合改革实施等多重挑战,仍取得了0.69%的车险保费增长。
这也确保了我国车险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保持保费正增长的态势,同时也为车险行业21世纪的黄金20年画上圆满句号。
只是这一次,或许是车险最后一个正增长了。市场普遍预计:2021年的车险保费负增长会在10%-15%左右。
有行业交流数据显示,2021年1月车险行业保费增速进一步下滑,市场主流机构的生效、签单保费负增长均超过两位数,其中平安、大地、阳光、太平负增长更是超过20%。
这意味着我国车险保费规模的顶部区域基本锁定在2020年的8250亿元左右。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何突破?唯有从存量市场中进一步挖掘新的车险增长点,以时间换空间,方能弥补这将近1000亿元左右的保费预期滑坡。
只是,新的车险增长点在哪里?且看2021年车险市场的六大竞争热点。
1
-Insurance Today-
热点一
虎口夺新车,绕过巨头抢筹细分车型品牌
新车是车险保费增长的源动力,也是整个车险市场进入存量争夺后不可多得的可见增长点。
整个2020年的车险保费中,有将近19.6%的车险保费份额都是由新车贡献,可以说新车保费持续流入是车险保费在2020年还能够维持正增长的最大功臣。
到了2021年初,各大车险巨头对于新车渠道更是动作频繁,特别在以4S店为主的一线城市中,巨头高举高打:
如利用其品牌获客优势,加大送修供应;
提高理赔案均定损支持;
与车厂联手推出线上购车优惠……
一句话,想尽一切办法,确保新车渠道不流失。
部分4S店渠道虽也接受与中小财险公司合作,但成单率较低,出单员与客户解释的成本较高。导致一些中小险企在新车渠道的布局上,更集中在一些冷门的车型品牌上,做一些巨头不喜欢做的车型。
纵观各车型品牌的销量数据,我们也可从中窥得一些车险公司的保费增长脉络。
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0年乘用车全年零售销量达1928.8万辆,同比下降6.8%。
从车厂品牌来看,TOP3保持不变,分别是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这些品牌与车险公司TOP3属强强联合。
在自主品牌阵营里,吉利汽车连续4年成为第一自主品牌;长安汽车(000625,股吧)则实现爆发,同比大增22%。
消费升级同样使得豪华车型合资品牌华晨宝马、北京奔驰的销量逆势增长。
上述品牌也基本都属于巨头重点布局的渠道,但一些中型公司在上述品牌中略有切入。唯独吉利入股合众财险,给2021年新车市场变局带来了一定的想象。
比亚迪(002594,股吧)则较为意外地未进入到榜单之中,一些重点布局比亚迪渠道的车险公司正等待新的机遇,或许新能源车是个不错的超车赛道。
只是目前新能源车的榜单一二仍被特斯拉和五菱宏光牢牢霸占,两款车型直接占据了20%的新能源车市场份额。
相较特斯拉来说,部分中小公司,在五菱品牌车商渠道中占有很大份额。
2
-Insurance Today-
热点二
夺缝隙业务,加大商业三者险开拓力度
商业三者险的争夺在2021年已有白热化趋势,因其优质的预期赔付率和保额易扩充的特点,使得一些中小公司视商业三者险业务为公司最重要的车险增长和利润点。
根据2020年12月车险监管会议的讲话内容,商业三者险在综改后迎来了保额和投保率的双升,其中:
三责险平均保额由改革前的92万元提高到129万元;
三责险投保率由改革前的83.3%上升至88.7%。
商业三者险的保全、保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综改后车险整体保费下降的压力。
理论上,交强险保额提升后,商业三者险的赔付空间得到优化,由此极大促使行业加大商业三者险的拓展力度。
一些中小公司自2020年四季度便加大对单商业三者险业务的政策支持,甚至鼓励渠道引导客户提高商业三者险保额。
可以看到,综改后的中小公司迎来了难得的缝隙业务发展期。细数车险保费增速超过巨头的中小公司数量,远远超过了那些保费增速落后于巨头的公司数量。
从多方市场渠道了解到:中小公司对于商业三者险的政策倾斜力度,基本延续到了2021年。
其中有个别中小公司在低里程客户业务中更是给予更大的政策力度。而一些可以获取高速数据的公司,在引导客户提高商业三者险保额上,差异化尤为明显。
3
-Insurance Today-
热点三
货车业务再审视,新技术加持或可为
2020年,在国三车淘汰、基建投资回暖、重大项目开工、治超加严、社会消费复苏等利好因素的影响下,货车行业持续保持了大幅增长的态势。
其中,货车产销分别完成477.8万辆和468.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2.9%和21.7%,展现出独特的发展韧性。
同时,各地对于皮卡的进城政策也进一步松动,部分重点城市更是全面解禁皮卡的限行,皮卡已经可与普通乘用车享有同等上路权益,也使皮卡市场呈现欣欣向荣的增长态势。
货车市场的强势,不仅给汽车市场的回暖注入一股强心剂,更是给保险业带来另一种车险发展思路。
综改后,非营业货车成为除特种车以外唯一一个签单件数和签单保费均正增长的车辆大类,且增速居所有大类之首,分别为16.4%和6.7%。营业货车增速暂居其后,十吨以上货车商业三者险更是爆出强大的需求。
一些公司为了平衡整体车险自主定价系数,在1.5吨以下非营业货车中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个别公司为了追求年末收官,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巨头收10吨以上货车业务的现象。
这些曾经不少保险公司不愿触碰的业务,在2021年消费物流、重大基建、政策红利等因素的带动下,和货车市场多元化的车险需求变动,再加综改对货车基准保费调整幅度小于私家车的现实,货车业务由此成为一些保险公司愿意重新尝试的业务。且有相对头部的公司籍此实现了对竞争对手的领先。
承保货车业务,考验的是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
有些公司更倾向于规避这类看不清的风险;
但也有些公司在技术的加持下愿意去冒险;
还有些公司则通过限定货车运输区域强化业务筛选;
亦有公司强制要求投保车上人员责任险和车上货物责任险,以进一步提高货车保费的充足度。
这也说明货车市场存有许多可以挖掘的潜在增长点,只是各家保险公司的选择不同罢了。
2021年的货车市场,也将成为一些公司细分市场的突破口。
4
-Insurance Today-
热点四
做大涉车险种的文章,发力驾意险
受车险基准保费下调的影响,综改后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均有意加大了驾意险的销售力度,以提高整体保费充足度,换取更大的费用与利润空间。
部分地区和机构的意外险保费及手续费均出现50%以上的高速增长,足以证实这一论点。
这也表明,受近年来民众保险意识逐步提高的大趋势影响,车险消费者对于驾意险的需求不断增加,购买力相对旺盛。
但是,驾意险虽出现在行业车险的示范条款之中,但实际的业务归属与险种核算上,并未归入到车险险种行列。
这也给车险保费能否在数据上体现出新的增量,留下较大的悬念。
要知道,市场中曾经一度传出:凡与机动车相关的保险,均需纳入车险管理范畴的声音。这让不少涉车的保险业务,游走于模棱两可的地带。
保,怕被叫停;不保,市场的需求就在那里!
或许2021年,行业对于车险的管理规定,会更加的清晰。由此也可能会促生出许多新的涉车需求,给车险保费的缺口,留下可弥补的“机会”。
5
-Insurance Today-
热点五
嗅到新商机,附加医保外用药责任险
相对于附加精神损害抚慰金责任险来说,本次车险条款中新增的附加医保外用药责任险,在实务中更容易被市场忽视。
从实务情况看,绝大多数保险消费者并不清楚对“超出《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同类医疗费用标准的费用部分”的费用,商业三者险和车上人员责任险是不予赔偿的。
一些保险销售人员,也同样缺乏对车险免赔条款的认知:
不少车险销售渠道,既不会主动对保险消费者进行条款的详细解释,大多只是让客户自主进行条款阅读;
同时,也不清楚原来医保外用药是不赔的,更不会对新增的“医保外用药责任险”进行主动推荐。
但是,个别中小公司已经从中嗅到了商机,开始加强业务宣导,增加话术培训,特别是在直销与个代渠道,引导消费者重视此项免赔规定,并告知“附加医保外用药责任险”的重要作用所在。
据了解,一家中小公司在2020年该新增险别的投保率不足1%,但是2021年已将该险别纳入到业务推动方案之中,预期会给该公司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毕竟站在保险消费者的角度去考虑,用最好的药去治疗,乃人之常情。
附加医保外用药责任险可谓一款能同时兼顾保险公司和保险消费者两者利益的高性价比的险别。
6
-Insurance Today-
热点六
革命巨头鸡肋,重看老旧伤稀有车型
从传统车险经营的角度看,这类车型的商业车险投保率极低,要么是保险公司不想保,要么是客户不想保,市场供需难平衡。
但是,这就是最具有挖掘潜力的长尾市场。反观许多优秀的互联网企业,恰恰都是通过挖掘长尾市场,实现了行业变局,成为“独角兽”的。
而根据车险监管会议的数据推算可知,目前市场中约有34%的车辆没有投保车损险,这足以说明长尾市场体量的庞大。
因此市场中出现了一些“互助”或“统筹”平台,成为了这类业务解决自身“裸奔”风险的“避风港”。
反思之下,这就是车险市场的“空白”,也恰恰给予了一些中小公司“革命”行业的机会,使专业化经营成为了可能。
如今,从大的方向上看,监管部门对中小公司研发有针对性的特色条款,是持鼓励态度的。而这类业务对于巨头来说,又确属“鸡肋”,不值得投入。
这也意味着真正的车险“市场化”,不是整个市场“无规则、无底线”的恶性竞争,而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每家公司各有所长,实现各取所需的一种市场平衡状态,才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