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间,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养猪的传统。还记得小时候,农村的房子里都会在角落建一个猪圈,其中有猪舍、有粪坑、有食槽,还有几头或大或小的母猪、生猪。家庭主妇每天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给猪喂食。到了年底,家家户户杀猪以备过年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分工的加剧,有的农户中猪圈已经不再养猪了,要吃肉到村里的肉铺购买。慢慢地,猪圈这一历史性的建筑从农房中分离出去,人们把猪圈拆掉,盖成了厢房或者平房,改善自身的居住条件。与此同时,村子中有人开始在村外建立小规模的养殖场,养殖几十头或者上百头的生猪,一家人辛勤劳作,维持着养猪场的运行。对他们来说,既害怕碰上瘟疫,又害怕猪价下跌。好的年景并不多,挣钱的时候很少。那时候的养殖户,并不富裕。
近些年来,随着资本的投入,更大的、更具规模的养殖场纷纷出现,上万头规模的养猪企业成为生猪行业的中流砥柱。记者曾经采访过河南一个资深的养殖户,从上世纪开始养猪,经历了养猪业发展历程的各个阶段,到目前已经有上万头的养殖规模。到了这一阶段,不仅怕瘟疫、怕价格下跌,同时也怕扩大规模时资金不足、周转时现金流不畅、没有足够的风险保障等。
应该说,这些大规模的养殖场,不仅关系到全国人民的菜篮子,更是对于当地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有极大助力。很多农民不再做养猪的散户,但是可以到大养殖场工作上班,增加自身收入。对于这些养殖场的资金、风险方面的需求和痛点,需要金融机构合力做出更多的创新和服务。
我们看到,“保险+期货”的模式之外,还有银行机构也加入到生猪的稳产保供链条中。例如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联合期货及保险公司为某生猪养殖企业提供“银行+保险+期货”综合金融服务,有效助力生猪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有理由相信,在未来还会涌现出更多模式、更多创新,为生猪稳“身价”。记者 黄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