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中国银保监会公布了2018年1~7月份保险业运营数据。数据显示,1~7月,保险行业原保险保费收入24670.23亿元,同比下降2.36%。这意味着原保险保费收入已经连续第7个月同比负增长,不过,与6月份3.33%的同比下降幅度相比,负增长态势进一步缓解。
而导致保险业保费收入负增长的原因仍就是人身险保费收入的下滑。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2018年前7月份,人身险公司共实现规模保费22904.71亿元,同比下降1.4%。其中,原保险保费收入达17754.58亿元,同比下降7.39%。
寿险原保费仍未摆脱负增长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1~7月份,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24670.23亿元,同比下降2.36%。其中,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6915.62亿元,同比增长13.45%;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7754.58亿元,同比下降7.39%。
具体到业务层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6272.10亿元,同比增长11.42%;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4380.20亿元,同比下降11.35%;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3389.86亿元,同比增长17.44%;意外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628.08亿元,同比增长18.42%。
另外,人身险公司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本年新增交费5150.13亿元,同比增长27.19%。
从上述数据中不难看出,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的下降是保险业保费下降的主要"元凶"。2018年之于人身险公司,可谓是"痛苦"的一年,这在开年之初便有体现。原保监会2018年1月份数据显示,人身险公司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5600.41亿元,同比下降25.50%。这意味着,人身险公司2018年开局不利。
从数据上可知,人身险公司的这一情况也一直持续至今。不过,这也并非意味着寿险业发展受限。从银保监会的数据来看,除了首月保费负增长外,寿险业单月保费的增速均是正增长状态,且增速在缓慢回升。
在半年报发布之时,中国人寿总裁林岱仁曾表示,寿险行业仍处于黄金机遇期。
他还分析称,"虽然上半年行业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理财产品收益维持高位,使长期储蓄性业务面临挑战,但同时,保险业坚持"保险姓保",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推动行业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财险市场进一步集中化
话说两头,在人身险公司调结构的同时,财险公司的业务也并非是一帆风顺。数据显示,上半年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6915.62亿元,同比增长13.45%。产险业务中,交强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124.36亿元,同比增长9.71%;农业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418.67亿元,同比增长18.16%。
然而,具体到单个机构,财险市场和寿险业还是有所区别。财险市场长期的高集中度使市场对"老三家"--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的保费增速和市场份额格外关注。从今年前7月份的情况来看,"老三家"之间的竞争依旧十分激烈。
截至7月底,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的原保费收入分别为2329.21亿元、1386.71亿元和692.25亿元,合计占财产险总保费收入的六成以上,较去年同期上升0.39%。
不过具体到三家险企的保费增速和业务发展上,还是有所差异的。今年1月份,人保财险的保费同比增幅高达26.17%,不仅高于行业平均水平5.38个百分点,且远高于平安产险和太保产险,后两者1月份保费的同比增幅分别为15.65%和17.62%。7月底,保费同比增速则发生了变化:"老三家"中,太保产险的保费同比增速为15.31%,位居"老三家"第一;平安产险的保费增速为14.7%,位居第二;人保财险的保费同比增速为13.5%。
虽然在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中,保费正进一步向寡头集中,但中小型保险公司也在开始寻找差异化、特色化的经营方式。如坚持科技化道路的众安财险和以农业保险为主的中原农业保险,其原保费同比增速分别实现了104.48%和55.11%的高增长。
财险行业增速较高的还有一些基数较低的中小新险企,例如众惠相互的增速达到了1000%以上,而易安财险、中远海运自保、建信财险、安心财险保费增速也都达到了100%以上。
不过,随着监管的加强和行业自律的推动,财险市场尤其是车险市场的竞争和洗牌仍会持续。(记者 袁园)